西瓜根結線蟲病識別與防治 [復制鏈接]

二維碼

挺:0 | 貶:0 | 收藏: 0 | 閱讀數(shù):4013 | 回復數(shù):0

農中仁者 發(fā)表于: 2014-6-1 10:42: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西瓜根結線蟲病不僅危害西瓜,還能侵染芹菜、黃瓜、番茄等蔬菜。
一、發(fā)病癥狀
主要為害根部。發(fā)病重時,地上部表現(xiàn)生長不良、矮小、黃化、萎蔫,似缺肥水或枯萎病癥狀,結瓜小而少,且多為畸形。拔起植株,細觀根部,可見有許多葫蘆狀根結,以側根和須根上最多,一般呈球狀,綠豆或黃豆粒大小。子葉期染病,致幼苗死亡。成株期染病主要為害側根和須根,發(fā)病后西瓜側根或須根卜長出大小不等的瘤狀根結。剖開根結,病組織內有很多微小的乳白色線蟲藏于其內,在根結上長出細弱新根再度受侵染發(fā)病,形成根結狀腫瘤。有的呈串珠狀,有的似雞爪狀。致地上部生長發(fā)育不良,輕者病株癥狀不明顯,重病株則較矮小黃瘦,瓜秧朽住不長,坐不住瓜或瓜長不大,遇有干旱天氣,不到中午就萎蔫,嚴重影響西瓜產量和品質。
   
二、病原物及發(fā)生規(guī)律
病原,稱南方根結線蟲1號小種,屬植物寄生線蟲。根結線蟲多在土壤5~30厘米處生存,一般可存活1~3年。以2齡幼蟲或當年產的卵隨病殘體根結遺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地溫達28℃左右時),越冬卵孵化為幼蟲和越冬幼蟲繼續(xù)發(fā)育,多從嫩根部分侵入,刺激寄主細胞增生,形成瘤結,幼蟲在其中發(fā)育。埋藏在寄主根內的雌蟲,產出單細胞的卵,卵產下經幾小時形成一齡幼蟲,脫皮后孵出二齡幼蟲,離開卵塊的二齡幼蟲在土壤中移動尋找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長錐內,其分泌物刺激導管細胞膨脹,使根形成巨型細胞或蟲癭,或稱根結,在生長季節(jié)根結線蟲的幾個世代以對數(shù)增殖,發(fā)育到4齡時交尾產卵,卵在根結里孵化發(fā)育,2齡后離開卵塊,進土中進行再侵染或越冬。
   
三、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主要借病土、病苗、病殘體根結、肥料、灌溉水、農具和雜草等途徑傳播。在溫室或塑料棚中單一種植幾年后,導致寄主植物抗性衰退時,根結線蟲可逐步成為優(yōu)勢種。南方根結線蟲生存最適溫度25~30℃,高于40℃,低于5℃都很少活動,55℃經10分鐘致死。田間土壤濕度是影響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條件。土壤濕度適合蔬菜生長,也適于根結線蟲活動,雨季有利于孵化和侵染,但在干燥,或過濕土壤中,其活動受到抑制。其為害砂土中常較粘土重,中性沙質壤土發(fā)病嚴重。適宜土壤pH4~8。
   
四、防治方法
1、若苗床有根結線蟲,可在播種前2-3周進行土壤消毒,或用克線靈和鐵滅克等來處理苗床。
2、水淹殺蟲,重病田灌水10—15厘米深,保持1~3個月,使線蟲缺氧窒息而死。
3、高溫殺蟲,收獲后深翻土壤,灌水后,利用7—8月份高溫,用塑料膜平鋪地面壓實,保持10~15天,使土壤5厘米深處的地溫白天達60~70℃,可有效地殺滅各種蟲態(tài)的線蟲。
4、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及時防除田間雜草。收獲后徹底清潔田園,將病殘體帶出田外集中燒毀,壓低蟲源基數(shù),減輕病害的發(fā)生。
5、發(fā)病嚴重田塊改種蔥、蒜、韭菜、辣椒等抗病蔬菜或種植受害輕的速生蔬菜,減少土壤線蟲量,減輕病害的發(fā)生。最好實行2年以上水旱輪作,或2-5年旱地輪作。芹菜、黃瓜、番茄是高感病菜類,不能與西瓜連作。
6、保護地或重病田,定植前,每667平方米用3%米樂爾顆粒劑4—6千克拌細干土50千克進行撒施、溝施或穴施。也可定植時,穴施10%力滿庫顆粒劑,每畝5kg,或用50%克線磷顆粒劑,每畝300~400克、5%莖線靈顆粒劑,每公頃15kg。
7、使用D-D混劑熏蒸,先在垅上開溝16~20厘米,每畝施用原液20kg,施后覆土,熏7~14天后再栽瓜苗或直播。施藥時要求地溫為15~27℃,土濕5%~25%。此外還可選用80%二氯異丙醚乳油,每畝90~170毫升,稀釋1000倍,用法同D-D混劑。也可選用3%甲基異硫磷顆粒劑,每畝10~15kg。
8、在發(fā)病初期,用1.8%蟲螨克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兌好的藥液0.5千克,間隔10~15天再灌根1次,能有效地控制根結線蟲病的發(fā)生為害。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