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貶:0 | 收藏: 0 | 閱讀數:8570 | 回復數:0

發(fā)表于: 2018-4-24 19:01: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2017年剛剛過去,在這以前,大家談起農業(yè),可能會找到非常之多的關鍵詞:藍海、希望、規(guī)模巨大、商機無限、遍地黃金等等。

但現在大家再談起農業(yè),關鍵詞瞬間轉變了方向:滯銷、不知種什么、出路在哪等等。之前高漲的氣氛歷歷在目,轉眼世界已經輪回了,不經意之間,曾經的希望變成了迷茫。

今天的文章中,主人公從事果樹種植有5年時間了,謹慎的他投入400多萬,卻還是發(fā)現難以為繼,對此,他對自己以及整個農業(yè)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值得一讀!

投身農業(yè)有5年了,除了收獲一身的疲累還有就是滿滿的一屁股債。每年都在投入,每年都在失望之后把希望寄托在下一年,然后每年的年底都在收獲越來越多的債。

我相信很多農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投入了幾十萬幾百萬的農人更是如此。那么問題究竟出在了哪里,農業(yè)未來的路又該怎么走呢?

1 你以為你是地主?其實不過是佃戶!
很多從事農業(yè)的人,都是趕著黃金十年在城市里拋灑汗水無數,然后掙了些錢,抱著對農業(yè)的熱愛,聽著各種農業(yè)支持政策,懷著無限美好的憧憬,掏了自己的腰包,然后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實際上這部分人現在是最難的,也是最受傷的。

城市化是歷史的潮流,也是最大的趨勢。想在農業(yè)上搞出名堂簡直就是逆流而行,逆流總是很費勁,有成功的人,但更多的是赴難的先驅。

我們的國情還沒有發(fā)展到你能夠逆城市化那一步,雖然它最終會到來,但十年、二十年內還不會出現,所以你得能承受這份孤獨。

農業(yè)的轉折點還沒有出現,尤其是果農的。

現在的農業(yè),主要還是一群60-80歲的老農民和各種機器相配合在支撐。

不可否認,這群人正在并且多半喪失照顧所有土地所需要的精力,但各種各樣可租賃的農機和農業(yè)服務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所以想讓農民徹底放棄土地,一二十年內還不太現實。

要流轉土地還得要錢,給少了還不行。我不得不告訴你我們目前殘酷的現實,我們才是實際上的佃戶。

2 有人壯士斷腕,更多的在苦等煎熬
很多人實際并沒有真正意義上進行過農業(yè)生產,尤其是種果樹這一批人,在某些領域小有積蓄后看別人掙了錢頭腦發(fā)熱就一頭扎了進來。

估計除了地租和道聽途說的畝平均收入之外,完全沒有考慮過農業(yè)還需要一些品種考慮,一些人力工資問題,一些社會關系,一點風土人情的了解,一點草會長、地會旱會澇的常識。

更不用說局部小氣候,品種特性和地域性差異。

大家都計劃著兩年三年要掙錢,要回本,結果是干了好多年,最后發(fā)現,盈利的希望越來越遙遠。

前期的資金已經投進去,產出還完全看不見,丟了不舍得,干下去又沒錢,成了雞肋。

有人壯士斷腕了,可是能做壯士的又有幾人?都是在熬,借錢也得熬。

再過兩三年如果農業(yè)還沒有產出,估計很多人連錢也借不來了。

這很殘酷,但沒辦法,這就是現實。

3 整體消費水平下降,全行業(yè)產能過剩
現如今,不論媒體是怎么宣傳經濟如何如何增長,事實上是人們的整體消費能力是在下降的,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全行業(yè)的產能過剩。

在這一點上,工業(yè)方面反應是比較快的,農業(yè)的滯后性決定了它的表現期比較長,現在的過剩是過去5-8年積累的結果,以我從事的果業(yè)種植為例,一大批果樹還沒有進入掛果盛產期,這個產能過剩時間還能往后持續(xù)至少3-5年。

接下來我們很可能看到大批的地主跑路,我們這里200畝以上的地主已經跑完了,最早跑的是流轉了1500畝地的家伙,兩年時間被直接撂倒。

如果你的地里種了一些西瓜、香瓜、朝天椒之類可能還好些,但是如果是地瓜、山藥蛋子之類就有些麻煩了,銷售太費力。

這些東西收拾不干凈,并且扎堆不好賣,價錢上不去,壞的還出奇的快,堆放會發(fā)熱,攤開易凍壞,儲存起來要么挖坑要么打窯,搬進搬出得要人工。

這種麻煩,你在租地的時候,根本不曾考慮進去。

這是我觀察和經歷過的事情,那么農業(yè)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4 農業(yè)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欲知將來的路,看看過去的路。中國的農業(yè)最終應該和日本韓國或者歐洲比較像,但絕不是美國和俄羅斯,農業(yè)會是一種安穩(wěn)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投資方式。

雖然中國幅員遼闊亦如美國和俄羅斯,但是從東北漠河到云南騰沖這條線劃走了中國45%的面積和95%的人口,我們的農業(yè)生產活動基本聚集在這45%的國土之上,中國的人口密度為130人/平方公里,按照這種實際情況來說,其實是250人甚至更多些。

這樣的情況只能與日本韓國和歐洲比較像。

中國目前的狀態(tài)相當于這些國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某些領域我們國家有跨越,但整體上只相當于他們的這個時期。

滯脹一直在發(fā)生,各種荒唐的局面都會出現,最經典的表現就是把牛奶倒進河里,把成車的果子拋進海里。

出路在哪里?很簡單也很難辦:做精品。

長期堅持下去,不然沒法活下去。

你想想看,連保險公司都不愿開農業(yè)項目的保險,你就知道農業(yè)的風險有多大。保險公司多精啊。

看看意大利法國的酒莊,想想日本的園藝,韓國的料理,量已經不能再作為戰(zhàn)無不勝的法寶,質才是唯一的取勝之道。

看看身邊掙錢的幾位大佬,你就能明白未來的路該怎么走。市場、技術、資金缺一不可。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