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馬鈴薯種植 品種是高效生產的根本前提。生產實踐證明,在同等栽培條件下,優(yōu)良品種比一般品種增產30%以上。 我國從1996年~2006年共育成110個新品種,其中,國家級品種23個。主要為鮮食品種,高淀粉和油炸食品專用品種比較缺乏。按品種生育期和用途分類如下: (1)按生育期劃分:根據(jù)出苗到成熟的天數(shù),分為早熟、中熟、晚熟幾種類型。極早熟品種為60天以內,早熟品種為61~70天,中早熟品種為71~85天,中熟品種為86~105天,中晚熟品種為106~120天,晚熟品種在120天以上。這為適應不同氣候類型和地理環(huán)境提供了豐富的品種資源。 (2)按用途劃分:主要分為鮮食、淀粉加工、油炸食品加工三種類型。①鮮薯食用品種:包括早熟鮮食出口品種和中晚熟高產鮮食品種,主要作為炒食、煮食、蒸食使用。要求品種塊莖大而整齊,大中薯率高達75%以上,圓形或橢圓形、芽眼淺、表皮光滑、黃皮黃肉,Vc和蛋白質含量較高,食味優(yōu)良,對淀粉含量要求不高,以低淀粉含量品種為好。早熟品種主要適合于夏土豆種植,要求具有灌溉條件;中晚熟品種,主要作為糧菜食用,淀粉含量較高,抗逆性較強,產量高,耐貯藏。②淀粉加工品種:主要用來加工淀粉。一般為中晚熟品種。要求結薯集中,塊莖大小中等,芽眼淺,白皮白肉,不空心,休眠期長、耐貯藏;淀粉含量在18%以上,還原糖含量較低;抗病抗逆性強,產量不低于一般品種。③食品加工專用品種:主要用做炸薯片、炸薯條。要求品種的食用品質和加工品質良好。還原糖含量低于0.25%,耐低溫貯藏;塊莖芽眼淺而少,不空心,白皮白肉,炸片的塊莖為圓形,炸條的塊莖為長圓形或長橢圓形。這類品種多為中熟、中晚熟,我國尤其缺乏該類優(yōu)良品種,現(xiàn)在生產上多采用國外引進品種,對水肥要求比較高,不抗晚疫病,適應性較差。我省已審定了“大西洋”炸片專用品種。 選用品種 因地制宜選擇優(yōu)良品種是一項經濟有效的增產措施。不論什么類型品種,都應具備優(yōu)質抗病高產特性。選用品種要根據(jù)當?shù)氐臍夂驐l件、地理位置、種植目的、種植習慣及影響當?shù)厣a的主要問題來確定。 我省各地均可種植馬鈴薯。按氣候類型分晉北一季作區(qū)和晉南二季作區(qū)。晉北一季作區(qū),氣候冷涼,無霜期短,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雨熱與馬鈴薯生產需求同步,很適合馬鈴薯生長發(fā)育。適合種植中晚熟的鮮食高產品種、高淀粉加工品種及油炸食品加工品種。但土壤較為瘠薄,自然災害頻繁,尤其是春季低溫干旱對播種出苗及幼苗生長帶來不利影響。依年份不同,主要有晚疫病、環(huán)腐病、黑脛病等病害發(fā)生。要求品種抗旱性強,耐瘠薄,抗主要病害性強,對PLRV、PVX、PVY、PVS等病毒病具有單抗和多抗性。要求塊莖休眠期長,耐貯藏。中晚熟鮮食品種可選用克新一號、紫花白、晉薯7號、晉薯11號、晉薯13號、晉薯14號、晉薯15號、晉薯17號、晉薯18號、同薯20號、同薯23號等高產品種。城市郊區(qū)及夏土豆種植可選用費烏瑞它(津引8號)及中薯3號等早熟品種,提早上市,增加收益,但需要具備灌溉條件或在河灘地上種植。高淀粉品種選用晉薯2號、晉薯8號、靜石2號及系薯1號等;油炸食品加工品種選用大西洋、夏波蒂等,要求土壤肥沃,有良好排灌條件。 馬鈴薯為農業(yè)部規(guī)定的主要農作物,選用的品種應該是通過我省審定或認定的品種。馬鈴薯脫毒種薯是解決種薯病毒性退化的最有效途徑,一般能增產30%~50%,甚至成倍增產。我省馬鈴薯退化嚴重,應增加資金投入,積極應用合格脫毒種薯,并及時更換新的脫毒種薯。 輪作倒茬 實行輪作倒茬是防止連作障礙引起產量和品質降低的有效措施,可避免馬鈴薯過多吸收鉀元素而引起缺乏癥;減輕環(huán)腐病等土傳病害的危害。一般要求與馬鈴薯、番茄、辣椒、煙葉等茄科作物及甘薯等需鉀較多的作物實行3~5年輪作。最適宜輪作的為禾本科作物,其中前茬以谷子、麥子、玉米等最好;其次為高粱、大豆。另外甜菜、胡麻茬口較差。前茬蔬菜作物以大蔥、大蒜、芹菜、蘿卜等為好。馬鈴薯也忌迎茬,即隔年種植。但馬鈴薯是多種作物的良好前茬。 施用基肥 馬鈴薯是高產作物,需肥較多,尤其是鉀肥,充足的肥料供給是提高產量的重要保證。據(jù)實驗表明,在一定的土壤肥力下,決定馬鈴薯產量的因子依次是氮、鉀、磷。 根據(jù)無公害生產要求,馬鈴薯施肥的原則是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多施有機肥,少施化肥,農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適當補充中量、微量元素。 基肥多用有機肥或有機肥混合化肥施用。一般中等肥力地塊畝生產1500千克鮮薯,應施優(yōu)質農家肥3000千克,尿素20~3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硫酸鉀25千克;蝰R鈴薯專用復合肥60千克。我省土壤一般不缺鉀元素,但近年有降低的趨勢,可依當?shù)赝寥鲤B(yǎng)分狀況確定。一般土壤速效鉀低于80mg/kg時,增施鉀肥生產效果很明顯。土壤速效鉀在80~120mg/kg時,暫不施鉀。石灰性土壤應補充硫酸鎂10~15kg,硫酸鋅1~2kg。 根據(jù)馬鈴薯需肥規(guī)律及肥料特性,氮肥的2/3作基肥和種肥施入,剩余部分作追肥施用。在旱地上施用氮肥以種肥優(yōu)于追肥;播種時可將50%過磷酸鈣作基肥,另50%作種肥進行溝施或穴施,硝酸磷肥最適宜旱地施用;旱地或用量少時,將鉀肥以基肥深施為好。水地或用量大時,可將鉀肥的一半于現(xiàn)蕾初期作追肥用,能顯著增加產量。農家肥結合耕翻整地使用,與耕層充分混勻。如果有機肥充足,可結合秋天深耕施入,春季再隨播種施入種肥。若肥料不足,可在播種時進行溝施或穴施?或聚壟集中施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首龇N肥施用比做追肥增產效果顯著,播種時將化肥開溝施入,并與土壤混勻,避免直接接觸種薯而影響發(fā)芽。 催芽曬種 催芽是解決早種出苗慢,晚種減產?保證及早出苗、出全苗、出壯苗的重要措施。催芽曬種雖然簡單易做,但卻常被人們忽視,經常造成缺苗斷壟、延緩植株生長。 播種前15~20天將種薯出窖,首先要嚴格選擇壯齡塊莖作種薯,堅決淘汰不具備該品種典型特征、病薯、爛薯、畸形、表皮粗糙老化以及芽眼凸出、皮色暗淡的塊莖。然后將種薯置于室內15℃~20℃條件下,攤開2~3層,每隔3~5天翻動一次,經10天左右可露出白萌芽。當芽長至0.5~1.0cm時,將種薯暴露在散射光下壯苗,直到芽變紫粗壯時即可進行切塊或整薯播種。或者做陽畦,畦面用塑料薄膜封嚴,增溫催芽。在催芽過程中應注意淘汰病、爛薯和幼芽纖細及幼芽纖細叢生的種薯。催芽時一定要避免陽光直射、雨淋和霜凍等。如果塊莖在出窖時已經發(fā)芽,應選擇種芽健壯的塊莖在適溫的散射光下綠化壯芽。 切刀消毒 切刀消毒可從源頭上控制病害的傳播,增加產量。生產上提倡小整薯播種,而大塊莖仍需切塊播種,但很容易引起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晚疫病、環(huán)腐病等病害的傳播,造成生產損失。因此,切塊操作中及時地消毒非常必要。我省大多不實行消毒,更加快了病害的發(fā)生蔓延。 播種前4~7天,選擇健康的、生理年齡適當?shù)妮^大種薯切塊。切塊大小以30~50克為宜,每個切塊帶1~2個芽眼。應切成立塊,不應切成片狀,或挖芽眼。帶頂芽的薯塊,應從頂芽部一切為二,以免出苗密集。切塊時,準備多把切刀并放在75%酒精或5%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也可用開水消毒。先切臍部進行檢查,如發(fā)現(xiàn)黑心、環(huán)腐等癥狀可疑的塊莖要立即剔除。嚴格的切刀消毒即每切一下就更換切刀,并浸泡在消毒液中,或擦洗消毒。切塊后立即用含有多菌靈(約為種薯重量的0.3%)或甲霜靈(約為種薯重量的0.1%)的不含鹽堿的作物草木灰或石膏粉拌種,或用滑石粉加入4%~8%的甲基托布津拌種。然后將切塊攤晾在15℃~20℃和相對濕度80%~85%通風條件下,經3~4天傷口便可愈合。注意不要堆積過厚,以防爛種。一般經過選種消毒可增產10%以上。 科學播種 播種深度直接影響出苗時間、出苗率和幼苗健壯度,它受土壤質地、土壤溫濕度和種薯質量的影響。當10cm土層的地溫達到7℃~8℃時,或晚霜結束前25~30天進行播種,催芽的可適當晚播。一般采取平作方式播種,結薯期之前多次培土成壟;驕喜ズ笥美绺餐脸尚聣拧8吆珊岛屯临|疏松的土壤可深播到10~12cm,在出苗前10~15天,把上層土壤去掉,促進出苗;澇濕和粘重的土壤應淺播,約6~8cm為宜。衰老期的種薯可相對淺播,以便及早出苗。平作深種既抗春旱保全苗,又增加匍匐莖數(shù)量和結薯層次,防止匍匐莖和塊莖長出地面引起減產和綠頭降低商品性。 我省主產區(qū)的播期在4月上旬到4月下旬。但經常發(fā)生旱災,可適當推遲馬鈴薯播種期15~20天,如大同由4月中下旬推遲到5月上中旬播種,正好使塊莖形成期、膨大期與7~9月降雨期相吻合,能充分利用自然降雨來滿足塊莖生長發(fā)育對水分的需求,并躲過夏季的高溫階段。種植密度不僅影響產量的 還可以調節(jié)馬鈴薯塊莖的大小。合理密植可以處理好個體與群體關系,有效地利用光能,預防病害,實現(xiàn)高產。在相同密度條件下,以每穴3~4個主莖為最好,而且以寬窄行方式種植較等行距種植的產量高,最高可增產42%以上。早熟品種應比晚熟品種播種密度大些。商品薯和薯條原料薯生產要求產品個大,密度應小些。寬窄行栽培方式應比等行距的密度大一點。多年來,晉西北普遍存在著稀植的習慣,畝密度2000多株,嚴重制約著產量的提高。所以,應當適當增加種植密度,提高土壤利用率。具體應根據(jù)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栽培方式及生產目的等因素來確定。 采用單壟單行種植時,中晚熟品種或晚熟品種,一般株距26cm左右,行距70cm左右,每畝種植3500株~4000株,旱肥地或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塊可適當降低密度。早熟品種或干旱瘠薄地塊則應適當增加密度,一般株距為20~25cm,行距為60~70cm,每畝種植4500~5000株。機械化播種可適當增大行距,如90×20cm或80×22cm,每畝3700株左右。 土壤水肥條件好的地塊適宜采用單壟雙行栽培。一般行距80~90cm,兩行種薯調空播種,相距15~20cm,早熟品種單行株距30cm左右,每畝5000株左右;中晚熟或晚熟品種,行距90~100cm?單行株距40cm,畝密度3000~3300株。 地膜覆蓋 地膜覆蓋是旱作增產增效的重要技術之一。播期可比常規(guī)提早10天左右。主要采用一壟雙行、寬窄行種植方式,壟距80cm,壟高15~20cm,株距25cm,窄行距30cm;蛞粔艈涡蟹N植,行距60~70cm左右。采用先播種后覆膜再放苗或先覆膜再打孔播種兩種方式,播種深度8cm。為防止雜草危害,蓋種后選用72%都爾、50%丁草胺或乙草胺等除草劑,畝用150ml兌水60kg均勻噴灑畦面。進入現(xiàn)蕾結薯期可揭除地膜,降低土壤溫度,增加透氣性,吸收自然降水,同時進行培土,為塊莖膨大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條件,同時也能防止爛薯現(xiàn)象,提高馬鈴薯的貯藏性。從各地應用情況看,地膜覆蓋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3%~6%,增加大中薯率20%,增產20%以上,增溫保墑效果顯著,還可提早10~15天收獲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Copyright © 2008-現(xiàn)在 中國農資聯(lián)盟 版權所有 網絡經營許可ICP證:( 鄂ICP備2022020491號 ) 鄂公網安備 42011202002170號 客服電話: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