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飛虱的綜合治理對策 [復制鏈接]

二維碼

挺:0 | 貶:0 | 收藏: 0 | 閱讀數:7717 | 回復數:3

發(fā)表于: 2010-11-21 13:35: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稻飛虱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蟲,不論南北方稻區(qū)都有發(fā)生,尤以南方稻區(qū)發(fā)生危害重。據統計,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常年發(fā)生面積2億多畝。每年損失稻谷15億公斤左右,是目前水稻上的頭號大敵。實現對稻飛虱災害的準確及時監(jiān)測預報,是把握跟蹤災害,減輕災害對社會震顫的有效舉措,這是各級測報站、農技站的嚴肅任務,而實施有效的、大范圍農田生態(tài)調節(jié)與區(qū)域治理對策,全方位地采取科學對策,讓農民普及綜合治理的技能并形成習慣行為是全體農業(yè)管理領導、科研推廣技術人員與農民必須協同實施的大事。
  
  一、稻飛虱是我國水稻增產的主要威脅之一
  
  1970年以前,稻飛虱是僅在長江以南部份省的中、晚稻上間隙性發(fā)生與為害,晚稻偶有成災,早稻上發(fā)生很輕。1970年后日趨嚴重,早、中、晚稻發(fā)生均重,1975年—1976年全國各大稻區(qū)大發(fā)生,受害面積達2.7億多畝。1991年早稻全國性特大發(fā)生,發(fā)生面積達3億多畝,雖經大力防治,損失稻谷仍達25億公斤;2005年,長江中、下游稻區(qū)晚稻稻飛虱大面積暴發(fā)成災。由于后期藥劑嚴重不足,到處出現農民排隊購買、哄搶飛虱藥劑的事件,引起了社會的極大不穩(wěn)定。
  
  赫山區(qū)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之一,水稻是第一大農作物,常年播種面積100萬畝左右。據歷年資料統計,稻飛虱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呈現出了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大發(fā)生頻率不斷增高。1970年以前,大發(fā)生頻率為0.2,即每10年只有2年大發(fā)生,百叢蟲量約500只,七十年代發(fā)生頻率為0.4,百叢蟲量約2500只,1981—1990年,大發(fā)生頻率為0.6,百叢蟲量為2400—3500只,進入九十年后大發(fā)生頻率增至0.8。另一特點是危害期提早,白背飛虱、褐飛虱危害并重。1980年以前,僅中、晚出現褐飛虱危害,但1980年后形成了早稻以白背飛虱為主,成災期由過去7月提早到6月。晚稻以褐飛虱為主,危害成災期由9月提早到8月的格局。另據湖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水稻綜防研究組1987—1990年連續(xù)四年在蘭溪基點試驗研究,如果不防治稻飛虱,平均損失稻谷12.4%,每畝稻谷減產為41.8公斤,大暴發(fā)年份,每畝損失率達67.8%。
  
  針對稻飛虱對水稻危害的嚴重性和復雜性,二00一年以來南京農大、北京農大及許多植保界的權威聯名致信國務院,建議加快實施全國性稻飛虱綜合治理工程。信中說稻飛虱是一種具有國際性、遷飛性、暴發(fā)性、毀滅性特點的害蟲,防治難度較大,預計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復雜化,危害將會更加嚴重,建議把稻飛虱的綜合治理納入我國重點減災工程,爭取在今后8年內全面實施稻飛虱的綜合治理技術,每年可挽回損失15—20億斤,降低50%左右農藥使用量,基本控制災情。因此,在國務院和農業(yè)部領導、專家的直接關心指導下,一個全國性的稻飛虱監(jiān)測治理工程將會很快實施。
  
  二、稻飛虱危害為什么會越來越重
  
  1、稻飛虱是一種遷飛性害蟲
  
  稻飛虱在我地區(qū)不能越冬,其蟲源是從海南、廣西、越南一帶稻區(qū)遠距離遷入。每年遷入蟲量的多少與時間的遲早對我地區(qū)稻飛虱的發(fā)生程度密切相關。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太平洋副高在旱季明顯增強,南北氣流對流頻繁,給稻飛虱的遷移創(chuàng)造了極有利的條件,因此造成了近年稻飛虱大發(fā)生頻率越來越高。
  
  2、飛虱是一種繁殖快、繁殖率高的害蟲
  
  “虱婆、虱婆三天做外婆”。飛虱雖沒有這么快的繁殖速度,但在我國水稻主產區(qū)一般約經1個月可完成一個世代,我區(qū)常年發(fā)生5代,出現十月小陽春的年份為6代,一頭雌蟲一生約產有效卵300—600粒,孕穗期可達1000粒。飛虱成蟲有長翅型、短翅型之分,長翅型主要起遷飛擴散的作用,短翅型則定居繁殖。短翅型成蟲的出現是飛虱大量繁殖和增長的預兆,一般孕穗期百叢有短翅型成蟲3—5只,抽穗期稻飛虱就會大發(fā)生。在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飛虱下一代的數量比上一代數量增長近100倍?梢婏w虱繁殖力是驚人的。
  
  3、人為影響是主要的。
  
  (1)栽培條件的變化,誘發(fā)稻飛虱發(fā)生危害增重。
  
  在地少人多,力爭高產的需求下,我國的稻田出現了與自然生態(tài)系統下完全不同的人工栽培體系。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引進的矮桿、多蘗、含氮量高的品種,成為褐飛虱理想的寄主,導致七十年代后褐飛虱連年上升,1985年以后雜交稻推廣面積不斷上升、雜交組合對飛虱特別是白背飛虱十分敏感。據測定,取食雜交稻的稻飛虱比取食常規(guī)稻的產卵量增加10—12%繁殖率高30%以上。因此,雜交稻的大力推廣為近年飛虱發(fā)生危害加重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2)濫用殺蟲劑,導致稻飛虱再猖獗危害現象加劇。濫用殺蟲劑,特別有機磷農藥和菊酯類農藥,帶來了幾種嚴重后果。一是飛虱抗藥性增強。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稻飛虱已對幾種主治藥劑都已產生了抗性,對速滅威、敵敵畏、噻嗪酮等農藥的抗性已達中抗水平,對吡蟲啉、葉蟬散等農藥已達高抗水平。二是產生抗性的時間縮短。飛虱產生抗藥性的時間已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8—10年縮短到4—5年,有的農藥只使用2—3年便產生了抗性,如吡蟲啉防治稻飛虱,我們是從1999年開始,到現在僅為5年,便產生如此嚴重的抗藥性,實屬罕見。由于飛虱對主防藥劑都產生了抗性,導致2005年晚稻出現了無藥可治的情況,個別地方不得不用油洗、煙熏。三是某些農藥本身有刺激飛虱產卵及提高若蟲和成蟲成活率的現象,出現越打藥蟲越多的再增猖獗現象。據1999年湖南省植保站多點試驗,噴施三唑磷稻飛虱雌蟲產卵率提高34—151%,噴施甲胺磷產卵率提高41%,噴施敵殺死等菊酯類農藥產卵率提高134—263%。四是殺死了大量控制飛虱危害的天敵,使自然控制能力下降。
  
  三、總結經驗和教訓,走綜合治理的道路。
  
  1、過去防治飛虱的經驗教訓。
  
  以往在稻飛虱的防治中,有三個方面的教訓值得我們反思。一是單純選育抗性品種來解決行不通。如1977年我區(qū)稻飛虱大暴發(fā),當年推廣的閩晚6號,由于抗性好,未出現成災,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飛虱產生了一種新的生物型,它可以克服這種抗性,四年后的1981年,由于閩晚6號疏忽了防治而出現了飛虱嚴重成災。1986年又推廣了湘晚秈一號,它抗這種新的生物型,但5年后的1991年又疏于防治發(fā)生了局部嚴重成災。二是靠一種靈丹妙藥行不通。1985年我區(qū)大力推廣了葉蟬散對控制稻飛虱起了很好的作用,但長期單一使用,很快就產生了抗性,至1991年防治效果下降到50%以下,導致當年稻飛虱大面積暴發(fā)成災。吡蟲啉是我區(qū)多年推廣的高效藥劑,所以從1999年一直作為我區(qū)防治飛虱的主要藥劑,而忽略了抗性監(jiān)測,結果導致2005年大面積成災。三是回到老祖宗年代,完全不用化肥和農藥,靠自然控制因素控制飛虱不現實。有的農戶認為化肥是病蟲嚴重的罪惡之源,干脆不施化肥和農藥,這樣做的后果一是產量低,效益不高;二是農田生態(tài)系統實施的是集約經營,追求的是高產優(yōu)質,大范圍的環(huán)境條件對病蟲發(fā)生有利,病蟲基數大,既使小面積實施生態(tài)防控,仍需要防治。因此,從中國國情來說,植保工作必需從農業(yè)發(fā)展和解決溫飽問題的前提下思考問題。
  
  2、綜合治理措施
  
 。1)看清飛虱的本質,找出它的弱點
  
  稻飛虱雖然具有暴發(fā)性、復雜性,但它也有許多弱點,我們只有抓住這些弱點,有的放矢,才能控制危害。
  
  第一飛虱是遷飛性害蟲,大范圍控制蟲源地的蟲量是可能的;
  
  第二飛虱的增殖過程中最大的特點是從低密度到高密度的增殖過程中,須經過1—2代的數量累積過程。只要我們采取壓前代控后代的策略,抑制主害代前代的基數,則可防止常年成災。
  
  第三健康的抗性品種和保護好天敵均對飛虱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2)綜合治理的原則
  
  第一、樹立整體的綜合治理觀念,改變就稻飛虱論稻飛虱的單純打藥行為。把稻飛虱的防與治的工作作為水稻生產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來安排,認識到各種栽培措施、生態(tài)措施、物理措施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飛虱的數量增長。
  
  第二、要開展培訓并培養(yǎng)農民的自主科學決策能力,才能保證大面積、千家萬戶完成一項協調治理的任務。
  
  第三、牢固樹立飛虱可以治理的信心,盡量調動人為控制因素,充分發(fā)揮自然控制因素,巧妙利用氣候有利條件。
  
  (3)主要技術措施
  
  第一、不斷選育推廣抗性品種。一般推廣葉小直立、緊湊、角度小的品種,抗虱性較好;高桿、葉長、大而披散的品種抗虱性差。雜交稻、優(yōu)質稻比常規(guī)稻抗性差。
  
  第二、盡量少放化學農藥。常年條件,做到插秧后30天不施甲胺磷等有機磷農藥,特別是要禁用使用菊酯類農藥。
  
  第三、注意保護利用以蜘蛛為代表的天敵
  
  保護天敵,關健是協調生物與化學防治的關系。建議推廣蛛蟲比經驗。一般每叢稻上有3—4頭蜘蛛,飛虱20頭,蛛蟲比1:4—5時可不必施藥防治。
  
  (4)大面積推廣噻嗪酮、啶蟲咪、金好年、阿克泰等新藥劑,控制百叢蟲量在防治指標上的丘塊。為了延緩抗藥性產生,必須做到噻嗪酮、吡蟲啉、葉蟬散等交替使用、配合使用。
  
 。5)大力推廣稻田養(yǎng)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等生物、物理措施控害。
  
 。6)推廣健康栽培措施。不偏施化學氮肥,多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促使禾苗生長健壯,創(chuàng)造不利飛虱生存的生態(tài)小氣候。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發(fā)表于: 2010-11-21 20:51:00 | 只看該作者
現在研究下,給明年做準備
Are you my Snowman?
發(fā)表于: 2010-11-28 20:23:00 | 只看該作者
建議用復合微生物菌劑配合使用,1.分解稻飛虱賴以生存的秸稈和養(yǎng)分,使蟲卵喪失其主要生存條件。2.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使土壤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比方說產生有機酸,酶,吲哚乙酸,赤霉素等等,使其喪失另外一個生存條件環(huán)境,因為常年的使用化學肥料部分地塊鹽堿性嚴重,微生物的特有降解功能可以有效地降解農藥的重金屬超標。
我們銷售的不僅僅是產品,更重要的是觀念和知識----夏寶昌
發(fā)表于: 2010-11-29 08:01:0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夏寶昌(恒華肥業(yè)) 的帖子

同意。對于一些病蟲害來說,還是主張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