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現隱性拋荒,水稻“雙改單”背后的隱情 [復制鏈接]

二維碼

挺:0 | 貶:0 | 收藏: 0 | 閱讀數:3636 | 回復數:1

農中仁者 發(fā)表于: 2014-5-31 09:52: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種糧直補、農資補貼、最低收購價,諸多“利好”沒能讓農民李吉汝改主意:“今年不種雙季稻,就種一季中稻。”李吉汝介紹,他所在的江南農村,不少農民有好幾年不種雙季稻了。春耕時節(jié)走訪發(fā)現,“雙改單”已非個案。近日媒體的報道也印證,在一些魚米之鄉(xiāng)、產糧大縣,不少農民逐漸放棄雙季稻。

雙季稻為何不受農民待見?一是收益不劃算。這幾年種糧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種糧的不如賣糧的”“種地的比不上打工的”。李吉汝說,種兩季效益還比不上單季,中稻一畝打1200斤,雙季稻成本翻了倍,才能多打五六百斤,刨了成本不劃算;二是勞力缺。農村大量青壯勞力外出打工,雙季稻高溫“雙搶”時尤其費勞力,靠留守老人、婦女忙不過來;三是風險高。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一些地方池塘不蓄水,渠道不通水,與單季稻相比,雙季稻生產受到的水利制約更大。于是,“雙改單”成了一些農民的無奈選擇。

農民無奈,基層干部也無奈。一位產糧大縣的鄉(xiāng)鎮(zhèn)干部坦言,產糧大縣大多是財政窮縣,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可地方要完成播種面積的考核任務,咋辦?只能財政拿錢加大補貼,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實在不行的,還要雇人幫著種上。

雙季改單季,一畝地少幾百斤糧,這種隱性拋荒問題值得警惕。更應深思的是,種種無奈背后折射出的糧食安全隱憂。雖然我國糧食總產實現“十連增”,但農業(yè)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種糧比較效益低,組織化程度低,“誰來種地”問題日益凸顯。與此同時,地少、水缺、環(huán)境污染等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糧食穩(wěn)產增產的壓力越來越大。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什么時候我們都不能輕言糧食過關了”,“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穩(wěn)定發(fā)展糧食生產,要讓農民種糧有賺頭。如果種糧無利可圖,農民沒有積極性,保障糧食安全就是奢望。今后應調整完善農業(yè)補貼制度,提高補貼政策的精準性和指向性,探索形成農業(yè)補貼同糧食生產掛鉤機制,新增補貼向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傾斜,向種糧大戶傾斜,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要充分發(fā)揮價格“指揮棒”作用,綜合考慮農業(yè)成本變化、農民種糧收益,兼顧城鎮(zhèn)居民承受能力,合理確定并不斷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保持糧價的合理水平,引導農民多種糧、種好糧。

穩(wěn)定發(fā)展糧食生產,要讓地方重農抓糧有干頭。主產區(qū)是糧食生產的壓艙石,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要進一步向主產區(qū)傾斜,項目向主產區(qū)聚焦,支持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讓主產區(qū)強筋壯骨,增強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探索主銷區(qū)與主產區(qū)、調出區(qū)與調入區(qū)的利益補償機制,完善政績考核體系,保障產糧大縣不吃虧。

“雙改單”背后的隱性拋荒值得警惕。調動保護好地方和農民“兩個積極性”,既要讓農民種糧有賺頭,也要讓地方重農抓糧有干頭。糧食安全注定是一個沉甸甸的命題,正視“雙改單”背后的無奈,調動保護好地方和農民“兩個積極性”,這樣才能讓糧食生產有不竭動力,讓我們的飯碗有可靠保障。

超級版主 發(fā)表于: 2014-5-31 13:40:42 | 只看該作者
強烈建議將水稻價格調高到大米6元,稻谷4元左右,這樣就沒有人拋荒了,如今種田確實 不賺錢,農民是花血汗,掙小錢過日子
“蕾豐”不是人  “蕾豐”是棉農心中的神!
一噴苗齊壯    二噴蕾鈴多    三噴桃不落


中國農資聯盟
m.744v.cn 做一個有思想的農業(yè)人  點我把你微博放在此處  點我查看微信平臺教程  點我免費發(fā)手機短信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