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貶:0 | 收藏: 0次 | 閱讀數:5319 | 回復數:2
【科技閑談】2014年8月26日 作者:戰(zhàn)釗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yè)大學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寧栽了,栽在波濤洶涌的科研經費上。據報道稱,這位轉基因領域的“明星教授”名下有4家公司,他涉嫌將其承擔的轉基因項目經費轉移至名下公司。 在中國工程院官網上,我們仍能看到李寧的介紹:六零后,動物分子遺傳育種學專家,江西南昌人。他曾獲2001年和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3年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2005年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和2006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發(fā)表學術論文260余篇,其中在 “Genome Research”、 “Nature”等期刊SCI論文160多篇。 李寧(資料圖) 什么樣的人適合搞科研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在人人網的一篇同題日志中,網友寫道,“一心想掙大錢、渴望盡快致富的人,還是別去做科研的好;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屁股坐不住板凳的人,不適合做科研;智力平庸、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人,做科研會很累;對科學發(fā)現壓根兒就沒有什么好奇心和興趣的人,還是不做科研的好。” 不過,百度知道給出的答案完全不同,比如,一位熱心網友是這么回答的:“首先是要有后臺,能夠招來客戶、招來資源”。 在筆者看來,人人網給出的是理想,百度知道呈現的卻是現實?芍^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一位院士擁有如此大的“財權”,并最終身陷囹圄,除了其自身原因之外,有沒有科研體制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中國農業(yè)大學該當何罪 有報道稱,轉基因專項國家一次性投入很大,有200多億元,最多的時候每年都有二三十億元的預算,一個課題組可以拿到幾百萬。 據了解,這筆錢要求兩年花完,但是對于搞生物的來說,根本花不完,可勁兒花也花不完,“轉基因專項國家一次性投入過大,有200多億元,最多的時候每年都有二三十億元的預算,一個課題組可以拿到幾百萬元。” 對此,我們不得不為李寧感到“遺憾”,有錢都不會花,還要轉移到名下公司,真不愧是“搞科研的”。如果換做貪官,可能早用在排著隊的小三們身上了。 李寧是從國外回來的,回到中國的原因是“為國家做點貢獻”。可能他當初也想象不到,在中國搞科研有那么多經費可供支配,花都花不完。事實上,“錢花不完”已經是長期存在的現象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秦大河曾說,在現在的撥款制度下,人代會3月份開完會后批準經費,經費到賬后幾乎就是下半年了,又催著11月份花錢,因為留到下一年花就有違紀的嫌疑。有關工作人員提醒過他,以前窮,現在要“學會花錢”。 光明網曾經做過一組“解構中國式科研”的系列報道,其中也談到了科研經費的亂象。當時提到,在有的科研項目中,科技部主管973計劃的司長曾多年同時兼任受其撥款單位的研究員,其論文經費來源于多項國家研究項目,其中就包括了基礎司主管的幾項973科研計劃經費。 媒體還曾經報道過“973首席科學家七成頭銜帶‘長’”,這些帶“長”的科學家們拿到項目沒有時間去做科研,但是以首席的名義占用大量的科研經費和資源。李寧是中國農業(yè)大學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項目(課題)負責人之一,曾被稱為“中國動物轉基因克隆研究領軍人物”——憑他的影響拿來的科研經費可想而知。 如果大牌教授申請到科研經費,能夠轉化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也就罷了。但實際情況是,他們往往只負責攬活兒,然后再層層分包,最終導致科學研究上頻現“豆腐渣工程”。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青年科技人員拿到不到經費。北京信息協會會長、高級工程師徐祖哲曾對光明網表示,“一個基層研究人員申請到經費,大概是最后一個見到錢的。經費到單位后在往下分配的過程中就被分流了。幾年前有個同事曾申請了一個軟件課題,錢批下來有7萬,主管課題的處長就拿走4萬,真正干活的人卻只能拿到3萬,但這些同志不敢講,因為怕被‘秋后算賬’! 科研體制改革的話題已經談濫了,年復一年的討論,卻沒見到實質性的改革。在李寧一案上,中國工程院、中國農大等單位,都需要深切反省,如果不能痛下壯士斷腕的改革決心,就只能等著身敗名裂了。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Copyright © 2008-現在 中國農資聯盟 版權所有 網絡經營許可ICP證:( 鄂ICP備2022020491號 ) 鄂公網安備 42011202002170號 客服電話: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