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蟲劑,如何追趕害蟲抗性發(fā)展的腳步 [復制鏈接]

二維碼

挺:0 | 貶:0 | 收藏: 0 | 閱讀數:4671 | 回復數:1

發(fā)表于: 2014-10-17 09:04: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去年杜邦推出了阿陀,今年巴斯夫推出了健達、健武,拜耳推出了露娜森,殺菌劑市場新貴頻出,巨頭云集,大家都在奮力爭搶這塊蛋糕,而殺蟲劑(特別是鱗翅目殺蟲劑)卻似乎突然間成為了市場的棄兒,處于被遺忘的角落。舊產品除盡、菜喜、銳勁特已然沒落,中生代康寬、凱恩、艾綠士也快速凋零,算得上比較新的杜邦倍內威,又因為各種原因無疾而終。縱觀國內市場,有號召力的產品一時間青黃不接,可以說出現了斷層,殺蟲劑市場猛地進入了群龍無首的時代。

  很明顯,殺蟲劑產品更新換代的步伐已經跟不上害蟲抗性發(fā)展的速度,特別是甲酰胺類殺蟲劑大范圍高頻率應用之后,害蟲的抗性水平就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呈現出幾何級地跨越式地發(fā)展,尤其是南方珠三角地區(qū),蟲害一旦爆發(fā)就一發(fā)不可收拾,幾乎所有的藥劑都一下子失去作用,基本上無計可施,只能任由蟲害猖獗。小菜蛾,黃條跳甲,薊馬這幾個不用多說,長期困擾農民的老大難題,一年之中輪番上陣,很少消停。關鍵是最近兩年,就連原本很好防治的甜菜夜蛾,斜紋夜蛾也出現超高抗藥性,大有后來居上之勢。特別是今年出現在香蔥,空心菜等作物上面的甜菜夜蛾,似乎猛然間練就了金剛不敗之身,刀槍不入,百毒不侵,絕大部分藥物都奈何不了它。為了對付它,農民可以說是個用盡了所有的辦法,用藥成本也從三四塊錢直接拉升到二三十塊,有的人傍晚用一次藥,第二天早上又噴一次藥,但是照樣沒能很好地解決掉它,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靠人工捉蟲的現象。以上情況絕無添油加醋,夸大事實,相信珠三角的農資人都是深有體會的。

  回過頭來想想,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這個局面的呢?我想這個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因為會有很多種可能性,比如氣候環(huán)境變化,不良用藥習慣,蟲子適存進化等等,方方面面,不一而足,其中有偶然更有必然因素在里面,錯綜復雜,不是我們輕易能夠厘清的。

  如此情況已成定局,無法回避,關鍵是解決的出路在哪里?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了生物農藥,因為在我們一致的認識里,生物農藥最大的賣點就是無抗性,或者說可以減緩抗性。包括我,當初也是這么認為的,而且切切實實去做了這個工作:推廣生物農藥。但是到最后我發(fā)現,蟲害爆發(fā)起來的時候,最先失去效用的就是生物農藥!這是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但是它又活生生地擺在你面前。不要跟我扯什么提前用藥,以防為主云云,我做的就是從出苗開始跟藥,四天一遍藥,三十天左右的生長期打了六遍藥,硬是沒防住!更別懷疑我用的生物農藥會不會是掛羊頭賣狗肉,人家的東西是國內獨家專利,還得到歐盟有機認證,生產車間就是專門養(yǎng)蟲子,提取病毒,而且它在別的區(qū)域反映確實也還不錯。但問題是一到珠三角高抗地區(qū)就不行了,加大一倍劑量也沒用,郁悶吧?

  所以害蟲抗性的迅速發(fā)展,是件讓人很頭痛很無奈的事情,對此就連一向牛逼轟轟的國外巨頭都束手無策,我甚至懷疑他們是不是已經開始調轉主攻方向,直接降低了對殺蟲劑的科研投入,一心搞殺菌劑去了。畢竟要弄出一個成功的化學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動輒要花幾億美金,十年左右的時間,篩選幾十萬個以上的化學物,投入這么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弄出來一個產品,卻只有三五年的生命周期,成本都不一定能收回來,投入跟產出嚴重不成比例,誰干?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顛覆性的產品面世,希望最終奇跡能夠出現。


發(fā)表于: 2014-10-17 09:28:48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