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貶:0 | 收藏: 0次 | 閱讀數(shù):2574 | 回復數(shù):0
這些年,相信菜農也都聽過很多無土栽培增產的信息,也有很多菜農會思考:無土栽培,作物產量為何會出現(xiàn)大幅提高呢? 無土栽培增產,關鍵在根系無缺氧之虞 對比土壤栽培和無土栽培模式,其實各有優(yōu)缺點,不能說哪種就一定好,關鍵看處于什么環(huán)境下,是否適合當?shù)貤l件。說起無土栽培,在配套技術完善、管理良好的情況下,具有產量高、品質好、不受自然條件的約束、病蟲害少等優(yōu)勢,發(fā)展前景廣闊,尤其是在當前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的情況下,無土栽培可以大大擴展生產空間。但同樣的,無土栽培當前來看也有諸多問題,如成本投入高、配套技術不完善等,尤其是普通農民對無土栽培模式尚不了解,技術應用過程中常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在試驗情況下大幅增產的技術,到了農民手里卻經常減產。 而土壤是傳統(tǒng)農業(yè)的基礎,經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其配套栽培技術農民普及掌握程度高,生產成本低,更易被農民接受。與無土栽培相比,良田土壤同樣具有很多的優(yōu)勢,如良田土壤理化性質更好,其保水保肥性更佳,同時土壤不是“死的”,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對植物有很大影響,使得土壤對鹽堿、溫度劇變、有害物質污染等惡劣環(huán)境耐受程度更好,具有無土栽培沒有的自我修復能力,其潛在價值更大。 既然各具優(yōu)勢,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土壤栽培與無土栽培在作物產量、品質上的巨大變化呢?仔細想想,其實現(xiàn)在的無土栽培,相較土壤栽培,只在透氣性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讓根系再無缺氧之虞。 傳統(tǒng)的土壤栽培,受土壤透氣性變動的影響很大,根系常常受到缺氧的影響,難以充分發(fā)揮其效用,需要擴展更多的根系、更廣的范圍,才能應對土壤透氣性的變化,提高抗逆性,讓蔬菜增產、穩(wěn)產。在特定環(huán)境下,根系受到的傷害嚴重,大量幼根、根毛等消亡,活性降低,抗性下降,還會加重根部病害發(fā)生。如澆水后,土壤中水分過量,空氣減少,根系處于缺氧狀態(tài),就會造成大量毛細根死亡,最直觀的例子就是澆水后地膜下大量的“白根”隨之消失,這種階段性的傷害一直存在與整個栽培管理過程中,根系也一直處于生長、損傷,再生長、再損傷的循環(huán)過程中,讓蔬菜生長收到很大影響。而近年來隨著設施栽培的發(fā)展,土壤栽培時間延長,生產指數(shù)提高,土壤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也大幅減少,加上施肥不合理等因素影響,使得土壤有機質含量不斷下降,土壤結構變差,團粒結構減少,微生物平衡被破壞,板結更加嚴重,也使得土壤透氣性不斷下降。近年來,土壤問題不斷加重,死棵等根部問題高發(fā),蔬菜長勢變弱,產量下降,分析其中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土壤透氣性不斷下降。跟人一樣,生活在霧霾嚴重、出門需要戴口罩的環(huán)境下,與生活在藍天碧水、空氣清新的環(huán)境中,其身體狀態(tài)是完全不一樣的。土壤透氣性的差異,可比空氣變化嚴重無數(shù)倍,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 還有很多菜農提出反對意見,沙土地透氣性倒是好,可產量不是照樣不高,這是其保水保肥性上的差異,是另一方面的問題,在采用更佳的水肥管理策略后,沙土地蔬菜產量同樣會大幅提高。 土壤問題日益突出,解決措施刻不容緩,很多地區(qū)新建大棚種了四五年,就出現(xiàn)各種問題,效益大降,讓很多菜農認識到了養(yǎng)護土壤的重要性。那么,土壤改良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對比土壤栽培和無土栽培的差異,毫無疑問,改土最關鍵的一點應放在改善土壤透氣性上。 多措并舉,增強土壤透氣性 增強土壤透氣性,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要有正確的方式,還要持之以恒,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從增強土壤透氣性方面來說,可以從改善土壤自身透氣性和維持土壤透氣性穩(wěn)定兩個方面入手。 1.改善土壤自身理化性質,增強透氣性,這是增強土壤透氣性的根本措施 要增強土壤透氣性,從根本上來說是改善土壤自身理化性質,提高有機質含量,促進團粒結構形成,從而提高土壤透氣性。這方面,提高土壤透氣性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肥料儲存的倉庫,也是土壤團粒結構形成不可缺少的主體成分,增施有機肥是改良土壤最重要的手段。團粒結構是土壤透氣性最好的狀態(tài),此時,土壤顆粒間的空隙大,透氣性強。有機質含量高,土壤疏松,透氣性好的土壤,稱之為“海綿田”,作物產量最高。歷史上,中國就是一個以農業(yè)為主的社會,尤其是中原地區(qū),農業(yè)歷史悠久,數(shù)千年的耕種,使得土壤地力不斷下降,突出表現(xiàn)就是土壤有機質明顯降低。如山東地區(qū)多數(shù)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在1%左右,而適合蔬菜等農作物生長的有機質含量則在2%以上。而在保護地栽培條件下,設施建造造成熟土層破壞,栽培主要在生土層進行,有機質含量更低,而且設施條件下地溫常年保持在較高溫度下,土壤微生物活躍時間成倍增加,土壤有機質的消耗也是成倍增長,需要補充更多的有機質,才能維持土壤有機質的穩(wěn)定。 有機肥種類多,包括各類禽畜糞肥、作物秸稈、綠肥等,特性不一,考慮各地獲取有機肥的狀況,這里提供一個比較通用的施肥方案,那就是要求平均每畝有機肥用量在5000公斤以上,一般可選擇施用干雞糞3000-4000公斤,碎秸稈1000-1500公斤作為配合,深翻入土,高溫悶棚。禽畜糞肥雖然有機質含量高,肥效好,但含鹽量也高,最好不要過量施用,而應配合秸稈、綠肥、菌糠等,以減輕土壤鹽漬化。 除底肥集中施用外,一些新技術對改善土壤透氣性效果更好,菜農可酌情選擇使用,如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可以說是改善土壤透氣性的不二良法。 二是增施生物菌肥、腐植酸等功能性肥料,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 土壤有機質多了,土壤結構不一定良好,還需要增施生物菌肥,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數(shù)量,才能促進有機質分解,形成對改良土壤作用巨大的腐植酸等有效成分。目前,市場上生物菌肥種類繁多,既有腐熟糞肥、改良土壤的,也有預防病害、減少死棵的,菜農要合理選擇,正確使用。底肥施用后,應選擇以腐熟有機肥為主的菌肥,如加加旺激抗菌968微生物發(fā)酵劑、菌養(yǎng)道等;蔬菜定植時,則應選擇防病為主的菌肥,如加加旺激抗菌968壯苗棵不死、大源落地生根等;蔬菜定植后追肥,則應選擇防病和增氮解磷解鉀為主的菌肥,以預防病害、提高肥效為主要作用。 三是合理翻耕土壤,保持耕作層健康。 土壤透氣性變差,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耕作層變淺,犁底層上浮,20厘米以下的土壤透氣性很差。尤其是對于那些建棚較早,過去又一直使用耕作深度較淺的旋耕機的大棚,耕作層變淺已經成為影響蔬菜生長的主要因素。一般來說,旋耕機旋刀大約25厘米長,入土則在15厘米左右,每年耕地后,看著翻起的土壤很厚,但那是虛的,實際澆水過后耕作層土壤絕不超過20厘米,長此以往,犁底層沒有被破壞,透氣性越來越差,不利于根系深扎,培育壯棵。所以,菜農應該每隔2-3年進行一次深耕,打破20厘米左右的犁底層,改善土層結構,使植物根系有更大的生長空間。 2.維持土壤透氣性穩(wěn)定,減少栽培管理過程中對土壤透氣性的破壞,這是輔助措施 土壤翻耕后,土壤透氣性良好,但如果維護不當,土壤透氣性下降很快,對蔬菜生長的影響也很大。要注意改善栽培管理措施,減輕對土壤透氣性的破壞,保持土壤透氣性良好,創(chuàng)造根系生長的良好環(huán)境,這是保證蔬菜高產穩(wěn)產的基礎。 一是起壟栽培。 這些年來,棚室蔬菜栽培中我們一直大力推薦起壟栽培,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土壤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提高土壤透氣性,也有利于冬季快速提高地溫。當前,使用較多的起壟栽培模式為M型起壟,大溝為操作行,小溝為種植行,壟肩內側定植蔬菜。 二是改善地膜覆蓋方式和時間。 由于薄膜的氣密性強,貼著地表覆蓋,尤其是操作行內,勢必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造成根系缺氧,并影響二氧化碳的逸出,造成土壤氧氣缺乏、二氧化碳過多的環(huán)境,抑制根系呼吸,最明顯的癥狀就是缺素,引起黃葉、早衰。為了減輕覆蓋地膜對土壤透氣性的影響,最為有效的措施就是種植行覆蓋地膜,但需要起拱,將地膜撐起來,不要與地面直接接觸;而操作行覆蓋秸稈,既保證了地溫,降低了濕度,又減輕了走動時對土壤的踩踏壓實,增強了土壤透氣性。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地膜的覆蓋時期,對冬春季蔬菜來說,就是“晚蓋早揭”,以促進苗期根系深扎,減輕地膜對后期土壤透氣性的影響。 三是多次中耕,打破地表板結。 中耕是蔬菜生長期打破地表板結,提高土壤透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但受當前栽培模式的影響,菜農中耕次數(shù)越來越少,最多定植后中耕一兩次,覆蓋地膜后就不再進行中耕,造成土壤表層板結越來越重,透氣性嚴重下降。尤其是仍然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的大棚,地表板結尤為嚴重。這里,記者鄭重提醒菜農朋友,一定要重視中耕操作,可在定植后連續(xù)中耕2-3次,促進苗期根系深扎,培養(yǎng)健壯根系;覆蓋地膜后,可每隔一個月左右,輕輕揭開地膜中耕一次,結合追施部分有機肥等,效果很好。 四是改善澆水方式。 傳統(tǒng)的大水漫灌方式,破壞土壤結構,對土壤侵蝕、壓實作用很強,澆過一次水,可以看到地表明顯出現(xiàn)板結層,土壤透氣性嚴重下降。而近年來廣泛使用的微灌方式(包括噴灌、滴灌等),因為澆水時間長,是慢慢地侵潤土壤,沒有積水存在,因此對土壤的破壞明顯減輕。使用滴灌的地區(qū),菜農普遍反映,蔬菜拔園后棚內土壤更加疏松,透氣性更強。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Copyright © 2008-現(xiàn)在 中國農資聯(lián)盟 版權所有 網絡經營許可ICP證:( 鄂ICP備2022020491號 ) 鄂公網安備 42011202002170號 客服電話: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