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貶:0 | 收藏: 0次 | 閱讀數:2940 | 回復數:0
水稻赤枯病是一種常見的水稻生理性病害,在水稻分蘗期容易發(fā)生。此病一旦發(fā)生,會造成稻苗出葉慢、分蘗遲緩或不分蘗、株型簇立、根系發(fā)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不發(fā),嚴重阻礙水稻的正常生長發(fā)育。 一、發(fā)病癥狀 水稻赤枯病的發(fā)生內因是稻株體內鉀含量不足,營養(yǎng)比例失調,秧苗素質差。發(fā)病植株外部的典型癥狀是:葉片上產生大小不等的赤褐色鐵銹狀斑點,嚴重時聚合成斑塊或條狀;斑點最先從下部老葉尖端產生,然后向下逐漸變赤褐色,最后全葉枯死;由下部老葉逐漸向上部葉片蔓延,嚴重者全株只有少數新葉保持綠色,遠望似火燒狀。 二、發(fā)生類型 1.土壤缺鉀型。因土壤本身有效鉀含量低,不能滿足水稻生長對鉀的需要而發(fā)病。此類型多發(fā)生在淺薄沙土田、漏水田和紅、黃壤水田。這類田常在水稻栽后十幾天開始發(fā)病,初期稻株葉色略呈深綠,葉片狹長而軟,基部葉片自葉尖沿葉緣兩側向下逐漸變黃色或黃褐色,然后出現典型癥狀透明,根毛少且易脫落。 2.植株中毒型。因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還原性化學物質如二價鐵、硫化氫等毒害稻根,降低其活力而發(fā)病。此類型多發(fā)生在深泥田、長期灌深水、通氣不良和施用過量未腐熟有機肥的田塊。這類田稻苗栽后難返青,或返青后稻苗直立,幾乎無分蘗,葉尖先向下褪綠,葉片中脈周邊黃化,并長出紅褐色黑斑,甚至腐爛,有類似臭雞蛋的氣味。 3.低溫誘發(fā)型。因長期低溫陰雨影響水稻根系發(fā)育,導致吸肥能力下降而發(fā)病。此類型多發(fā)生在水稻生長前期多陰雨天氣或梅雨季節(jié),大面積同時發(fā)病,但程度有輕有重。由于在低溫條件下,植株上部嫩葉變成淡黃色,葉片上也出現很多褐色針尖狀小點,尤似葉尖為多,下部老葉起初呈黃綠色或淡褐色,隨后出現典型癥狀。稻根軟綿、彈性較差、白根少而細。此外,秧苗栽插過深、偏施氮肥、稻田長期積水等,都會加重水稻赤枯病的發(fā)生。 三、防治方法 防治水稻赤枯病必須采取綜合性措施,以預防為主,并根據不同發(fā)生類型進行針對性防治。 1.精耕細作,提高土壤熟化程度:前茬收獲后及時耕翻曬垡。土質差的要調換客土,種好綠肥增施廄肥、土雜肥,促使土壤形成圓粒結構,發(fā)揮土壤潛在肥力。 2.合理施肥,提高基肥質量:多施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綠肥,秸稈還田的田塊,最遲在插秧前10天翻灌,且每畝撒施生石灰50公斤,以加速綠肥及秸稈腐爛分解;也可先將綠肥或秸稈進行漚制后再還田。 3.加強田間管理,改進栽培措施:采用培育壯秧、拋秧、淺水勤灌等栽培措施,提高田間排灌系統標準,減少水、肥滲漏,適時擱田和追肥。 4.采取相應措施,提高稻株抗病能力:對缺鉀土壤,應補施鉀肥,適當追施速效氮肥;施用有機質過多的發(fā)酵田塊,應立即排水曬田;低溫陰雨期間,及時排掉溫度較低的雨水,換灌溫度較高的河水。對已發(fā)生赤枯病的田塊,應立即擱田,在追施氮肥的同時,結合配施鉀肥,隨后耘田,促進稻根發(fā)育,提高吸肥能力。也可噴施1%濃度的氯化鉀液或0.2%的磷酸二氫鉀液。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Copyright © 2008-現在 中國農資聯盟 版權所有 網絡經營許可ICP證:( 鄂ICP備2022020491號 ) 鄂公網安備 42011202002170號 客服電話: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