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難選擇:玉米,種還是不種? [復制鏈接]

二維碼

挺:0 | 貶:0 | 收藏: 0 | 閱讀數:4039 | 回復數:0

發(fā)表于: 2016-6-27 15:58: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導讀
     去年11月份,農業(yè)部下發(fā)了《“鐮刀彎”地區(qū)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鐮刀彎”地區(qū)玉米面積調減5000萬畝以上,計劃今年調減1000萬畝以上。調減玉米的目的,就是要緩解當前玉米階段性供大于求、庫存大幅增加和種植效益降低的矛盾。

      調減玉米,對于“鐮刀彎”地區(qū)的農戶是喜還是憂?
      面對國家出臺的調整政策,“鐮刀彎”地區(qū)將如何落實?
      在落實種植結構調整的進程中,當地有何困難和建議需要關注?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實地走訪了河北和黑龍江屬于“鐮刀彎”的部分地區(qū),采訪當地各級政府部門、農科院專家、種植大戶、農資經銷商,了解掌握的“鐮刀彎”地區(qū)玉米調減的第一手情況。
  5月17日,河北邯鄲市磁縣岳城鎮(zhèn)里青村的農民宋青亭一早就趕到鎮(zhèn)上選購化肥、種子,眼看著玉米就要播種了。
  玉米和小麥是磁縣最重要的大田作物,年年種,不過今年宋青亭心里沒了底!坝衩變r格跌得這么厲害,國家會管嗎?”宋青亭見到記者,脫口而出了這句話。從去年起,邯鄲地區(qū)的玉米價格一路下滑,從每斤1.08元跌到0.76元。
  對宋青亭等眾多的農民而言,玉米調減其實是一場陣痛,種還是不種,已成為一個兩難的選擇。

“還有一萬斤玉米砸在手里”
  受益于國家長達8年的收儲托底政策,在過去幾年里,玉米種植收益較為可觀,農民積極性也高,但這種情況從去年底起戛然而止。
  宋青亭算了一筆賬。種植一畝玉米,肥料投入105元、種子60元、除草劑13元、澆灌(2次)110元、播種25元、收獲100元,總計413元。如果以平均畝產1200斤、每斤售價0.76元計,畝毛收益大約912元。去掉成本,每畝凈收益差不多500元。但是,這沒有計入地租,即便按照較低的畝租金500元算,如果包地種玉米,最多只能盈虧持平,相當于一季白干,假如遇到減產,種田大戶就要面臨虧損。
  宋青亭有25畝耕地,去年打了小四萬斤的玉米,但到現(xiàn)在還有一萬斤砸在手里,因為價格低,沒法賣!叭ツ,國家還有玉米保護價,一斤最低也在1.05元,今年怎么取消了呢?”宋青亭挺困惑。
  取消玉米收儲托底政策是形勢所迫,原因是玉米階段性過剩矛盾日趨尖銳。數字顯示,2015年,國內玉米產量為4400多億斤,在5個糧食品種中產量最大,但去年玉米進口量(含替代玉米的品種)達到880億斤,本來玉米已供過于求,加上進口,過剩更為突出。
  國內過剩,為何進口還在激增?這與實施了8年之久的玉米臨儲收購制度有關。從2007年到2014年,每年玉米收儲價格都在提高,從最初的每斤7毛錢,到2014年每斤1.12元。而進口玉米到岸完稅價格為每斤0.8元,巨大的價差引發(fā)國外玉米及其替代品大規(guī)模進入國內,并導致很大一部分國產玉米不得不進了倉庫,玉米脹庫成了普遍現(xiàn)象。
  玉米托底收購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供求關系和價格形成機制,正是這樣的背景,2016年,國家取消了玉米臨儲政策。由此,玉米價格步入下行通道。

政府主動幫農民栽上核桃
  5月16日,河北省行唐縣玉亭鄉(xiāng)疙瘩頭村依舊晴空麗日,太行山從這里穿境而過,屬于嚴重缺水的地區(qū)。雖然已是玉米播種季節(jié),但放眼望去,看不到農民忙碌的身影。地里取而代之的是核桃樹,四五十厘米高,光禿禿地矗立著布滿了山野。不過,如果蹲下身子察看,地面遺留的秸稈會提示每一個路過的人:這里去年還是玉米地。
  這是當地政府響應國家調減“鐮刀彎”玉米政策而做出的舉動!扮牭稄潯卑|北冷涼區(qū)、北方農牧交錯區(qū)、西北風沙干旱區(qū)、太行山沿線區(qū)及西南石漠化區(qū),在地形版圖中呈現(xiàn)由東北向華北-西南-西北鐮刀彎狀分布,是玉米結構調整的重點地區(qū)。行唐縣恰好在范圍內。
  “鐮刀彎”因為缺水,農業(yè)大多靠天收。在行唐縣,好的年份,玉米畝產能到1000斤,遇到老天爺不幫忙,畝產僅500斤上下。調減這部分不具有生產優(yōu)勢的地區(qū),顯然有利于緩解全國玉米高庫存的現(xiàn)狀,同時政策層也是希望借此帶動“鐮刀彎”種植結構優(yōu)化升級。
  春節(jié)前后,行唐縣便開始部署玉米調減工作。原本種植玉米的山坡地,政府主動幫助農民栽上核桃,并允許農民在核桃樹中間套種矮稈作物,比如花生、黃豆、紅薯、谷子等。
  玉亭鄉(xiāng)西玉亭村農民李敬家里有4畝山坡地,過完春節(jié)就全部被種上了核桃!皳f,一畝地政府補貼800元,但到現(xiàn)在我們還沒拿到手!5月16日,接受采訪的李敬如此向記者表示。
  如果說“鐮刀彎”玉米調減是政府的主動作為,而在非“鐮刀彎”地區(qū),玉米價格下行同樣使得一部分農民放棄或減少耕種玉米。磁縣不屬于鐮刀彎地區(qū),宋青亭說,那些賴地今年肯定不種了,一畝地五六百斤,還不夠本。而在屬于“鐮刀彎”的行唐縣,當地人估計,今年玉米面積減少了10萬畝。

玉米種與不種成了兩難
  盡管行唐縣相關部門在玉米調減和改種其他作物上費了不少心思,但農民并不都能理解。
  對農民而言,核桃要3年后才能結果,而套種花生、谷子能不能保證收益還是未知數,這意味著最近幾年,原本微薄的種地收入還要進一步減少。
  玉亭鄉(xiāng)疙瘩頭村農民胡中校有5畝地改種了核桃,他說,如果不下雨,花生、黃豆這些雜糧還不如玉米耐旱。玉亭鄉(xiāng)顧陽關村農資零售商李文尚同樣告訴記者,玉米容易管理,施上肥打好藥,到時就可以收獲,省事簡單,如果種植谷子,單單一個間苗就夠讓農民麻煩了。
  讓農民擔心的還不止這些。當地沒有大規(guī)模種植核桃和雜糧的傳統(tǒng),到時不僅沒產量,即便種出來也難賣,遠不如玉米銷路好。農民的擔心不是毫無道理。玉亭鄉(xiāng)李家莊村就是例子,當地3年前就種植核桃,但很少有商家來收購!昂颂也荒苣ッ妫荒芪关i,能干啥用?”一些農民如此向記者抱怨。
  “鐮刀彎”農民為不能種植玉米煩惱,而在數百公里外的非“鐮刀彎”地區(qū)邯鄲磁縣,農民們同樣陷入糾結之中。磁縣大田作物只有玉米和小麥,雖然玉米價格一路下挫,但農民們除了種玉米,并沒有更好的選擇,因為種小麥效益更低。
  小麥投入成本大于玉米。宋青亭掰開指頭算開了:一畝小麥肥料投入150元、種子70~80元、播種25元、追肥70元、打藥(3遍)30元、收割60元、澆水(4次)200元、秸稈就地粉碎120元,總投入735~745元。按當地一般畝產900斤計算,小麥每斤價格1.1元,畝毛收益990元。收支相抵,凈收益不到300元,如果去掉租金500元,種地大戶毫無疑問要虧損。
  種和不種玉米,眼下似乎都是兩難。

積極的變化正發(fā)生
  壓減玉米其實是中國糧食政策重大調整的縮影。其后大的背景是,近些年,糧食產量、庫存量以及進口量“三量齊增”,糧食領域的問題日益突出。
  “問題的癥結不在總量,而在于品種結構。”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說。玉米臨儲政策取消,本質上是為了農業(yè)供給側改革,優(yōu)化和調整種植結構。陳錫文認為,要堅持實行玉米價格由市場決定,同時對玉米價格形成機制和補貼制度進行改革,實行價格和補貼分離的辦法。
  國家發(fā)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也表示,2016年,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新機制既要讓市場形成價格,同時也會通過補貼的方式避免糧賤傷農。
  事實上,積極的變化正在發(fā)生。岳城鎮(zhèn)金正大化肥批發(fā)中心的李文會認為,因為種玉米效益下滑,預計土地租金會因之下降,這樣就為那些希望從事規(guī)模種植、有技術的新農人提供了機遇。李文會就是其中一位!拔覀冞@里畝租金高的要700元,今年估計要跌到500元,我計劃承包120畝地,引導農民種植辣椒等效益好的經濟作物!崩钗臅f。
  行唐縣大豐收農資服務中心是當地一家有一定影響力的農業(yè)服務公司,負責人張永剛也有同樣的感受:玉米降價實際上會加快土地流轉,過去800元一畝,如今可能只要600元。張永剛也在醞釀一個新的計劃,他承包了40畝大棚,打算帶領農戶種植反季節(jié)蔬菜和為煙草公司育苗。
  由玉米引發(fā)的陣痛還會繼續(xù),但任何改革都必須付出成本,在長痛和短痛之間,顯然后者才是理性的選擇。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