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貶:0 | 收藏: 0次 | 閱讀數:1447 | 回復數:0
“空秕!敝覆皇芫目諝ず褪芫蟛荒馨l(fā)育的半飽粒,是水稻生產上常見的一種生理障礙。在正常的氣候和栽培條件下,水稻的空秕粒率約10%-20%。控制不好,空秕粒率達到40%,則會嚴重影響當年產量。 因此水稻生產中除了爭取多穗大穗外,還要盡量減少空毗粒,提高結實率,增加千粒重,才能獲得高產。 水稻空秕粒的成因 內因分析: 空殼是由于開花時不能受精而形成。形成水稻空殼的內因:一是抽穗前雌雄性器官發(fā)育不全,不能完成受精過程,以致形成空殼。二是抽穗揚花時,雌雄性器官不能協調,不能受粉而形成空殼。 ![]() 秕粒是指穎花能正常受精,但在籽粒充實過程由某些原因而中途停止發(fā)育所形成的半實粒。造成秕粒的內因:由于充實物質優(yōu)先供應優(yōu)勢粒(如一次枝梗的谷粒和早開花的谷粒)灌漿充實,在養(yǎng)分不足時,必然有部分營養(yǎng)劣勢粒在發(fā)育中途停止充實而形成秕粒。 ![]() 外因說明: (1)溫度 水稻抽穗開花最適溫度為25-30℃,在20℃以下的低溫,都不能完成受精過程,形成空殼。但遇到35℃以上高溫,同樣對受精過程產生不利影響,空殼率會大量增加。 水稻灌漿最適溫度是21-23℃,晝夜溫差10℃左右。在高溫35℃經5天處理,秕粒率可增加10-15%。高溫傷害一方面是高溫逼熟,組織老化枯死快,充實時間縮短,另一方面是呼吸消耗大,影響同化產物的積累。在低溫(18℃以下)灌漿,會影響有機質的合成和運輸,秕粒增多。 ![]() (2)光照 谷粒灌漿物質中,2/3左右來自抽穗后的光合作用,1/3左右來自抽穗前光合產物以淀粉形態(tài)在莖葉中的積累。抽穗前15天和抽穗后25天的光照,特別是抽穗前5天和抽穗后15天的光照與秕粒的多少有密切關系,光照少、日照強度低、光合產物少,秕粒增多。 (3)濕度和風速 水稻開花受精最適宜的濕度為70-80%,氣候太干燥對受精不利,容易形成空殼。但開花期間大雨或連日陰雨,濕度過大,也會影響受精和結實,形成空秕粒。臺風傷害葉片或造成倒伏,都影響光合產物的生成和運輸,會造成秕粒增多。 (4)栽培管理 插秧密度過大、施用氮肥過多、封行過早、田間通風透光差、水層管理不當、病蟲為害,特別是后期產生貪青披葉或倒伏,都會使秕粒增多。 防治形成“秕粒”的措施 1、選用結實良好的品種 水稻品種間的生理形態(tài)不同,結實率高低差別很大。一般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品種,結實率高。 因地制宜,選用抗病蟲,根旺、莖壯、葉直,耐肥抗倒品種。 2、合理安排播插期,避開高低溫的傷害 根據當地的光、溫、水資源的變化規(guī)律,合理安排播插期,避開高低溫的傷害。早熟品種不宜過早播種,以免穗期遇到低溫,增加空秕粒。晚稻不宜過遲播種,以免后期遇到低溫而影響結實。 ![]() 3、科學管理,提高結實率 根據土壤肥力和質地情況,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和合理灌溉。在抽穗前稻株生長健壯的基礎上,要特別注意看葉色施好壯尾肥和進行濕潤灌溉,使根系活力強、壽命長、葉面積指數不至于下降過快,葉片光合作用能力強,可大大增加光合產物的生成,減少秕粒的產生。孕穗期或晚稻抽穗揚花期,如遇20℃以下低溫,應及時灌深水,效果較好。抽穗揚花期遇35℃以上高溫,可采用日灌深水,夜排降溫,可適當降低溫度,提高相對濕度,有利于提高結實率。 4、根外追肥 根外追肥可噴施磷、鉀肥。在高溫或低溫出現時,根外噴施0.2%磷酸二氫鉀溶液,可增強稻株對高溫或低溫的耐受力,有利提高結實率和增加千粒重。 5、此外,及時防治病蟲害也是減少秕粒形成的重要手段。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Copyright © 2008-現在 中國農資聯盟 版權所有 網絡經營許可ICP證:( 鄂ICP備2022020491號 ) 鄂公網安備 42011202002170號 客服電話: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