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貶:0 | 收藏: 0 | 閱讀數:3357 | 回復數:0

發(fā)表于: 2017-12-18 18:27: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今天早上醒來,打開微信,一個帖子闖入我的眼簾,《2018年水稻價格可能會雪崩!稻農要有個心理準備!》(12-16,農資聯盟網微信公眾號)。加上這幾天,正好看到以下一些帖子,《2018年開始,種水稻不再有最低收購價,直接領補貼》(11-23,愛惠農),《陳錫文建議取消水稻最低保護價!補貼每畝多少錢?水稻會降價嗎?》(12-4,鞍山12316),《稻價將迎來跳樓式下跌,和去年玉米一樣讓人揪心》(12-15,真格農業(yè)),《若取消托市,水稻價格可能跌回10年前!》(12-13,水稻種植交流網),《托市取消后,稻價將血崩,每斤跌5毛!》(12-13,種業(yè)商務網、駿景農業(yè))等等,我就在考慮該寫點什么,發(fā)表一點看法。所以,就從“稻谷庫存”說起吧。臨時動議,有感而發(fā),論證不周的地方,歡迎寫文章討論或私微,拒絕爭論!

一、談稻谷庫存必須說明時點。
“2017年稻谷庫存超過1.6億噸”是事實,但必須說明的是,時點是2017年底即2017年12月31日。

二、談水稻數量不要混淆稻谷與大米。
近3年,我國每年稻谷消費總需求約為1.95億噸,按13.6億人計算,人均年消費稻谷143公斤,即大米100公斤。“2017年稻谷庫存超過1.6億噸?足夠16億人一年吃”,這一說法忽略了“稻谷”與“大米”的差別!稻谷與大米的比例大致是1:0.65。所以這里的“一年”就變成了0.65年!

三、稻谷是必須有庫存的,因為稻谷的生產有季節(jié)性。
我國新稻谷上市,除三亞外,最早要到7月,也就是說,上半年是沒有稻谷產出的,這半年要消費掉約1億噸稻谷。到2018年6月底,全國庫存稻谷也就只有0.6-0.7億噸了。

四、糧食庫存還有一個“安全系數”。
國際社會習慣以糧食儲備數量的多少來衡量糧食安全的程度,世界糧農組織定義“糧食庫存結轉量占下年度糧食消費量的百分率為糧食安全系數”,以17-18%為安全臨界點,意即庫存糧食可供兩個多月(66天)消費的需要,以便與下一年度的生產供應相銜接。中國年消費稻谷1.95億噸,18%的安全系數就需0.351億噸。2018年6月底全國庫存稻谷0.6-0.7億噸,減去考慮糧食安全系數這一因素,也僅僅多庫存了3000萬噸左右的稻谷,不足全國消費2個月!

五、國家糧庫爆滿是因為農民儲糧和居民儲糧減少。
在糧食短缺年代,農民都是儲備一年的口糧,市民一個家庭也儲存幾十上百斤糧食,現在在農村生活的人口減少了數億人,按5億人計每人儲備100公斤稻谷,就是5000萬噸;假設現在居民人均比過去少儲存10公斤大米,按8億人計算就是800萬噸大米,折算成稻谷就是1230萬噸,二者相加達6200多萬噸,這需要多大容量的糧庫!所以,國家糧庫稻谷爆滿沒有什么值得叫喚,是城市化的必然!

六、結束語。
實事求是地說,中國庫存稻谷是多了一點,但是,數量多了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真正的問題是質量差了!每年庫存稻谷拍賣成交率低,表面看是價格高,其實是質量差!性價比不高。

中國這樣一個約14億人口的世界最大米消費國,把稻谷安全系數由18%提高到35%,也就是多庫存了夠兩個月消費的稻谷或大米,有什么值得中國的一些高層人士如此大驚小怪呢?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供給側改革”就得了!

“人是鐵,飯是鋼,一餐不吃餓得慌!”中國稻谷產量新高點2015年大約為2.08億噸,這兩年連續(xù)下滑,比20年前的1997年的2億噸僅增加了800萬噸,2016年我國進口大米353萬噸,折算成稻谷約600萬噸。若沒有進口,剛剛實現平衡。世界前3大稻米出口國分別是印度、泰國、越南,印度就不向中國出口大米,中越關系也待修補,國際糧價波動也較大,有鑒于此,對于水稻產業(yè),我國應該大力呵護,特別是高層官員,不要天天喊“降價”,喊“取消保護價”,否則就是自己砸自己的飯碗!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